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教授推出两本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记录了他大学教学15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经典阅读和对话的内容。
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如何在大学课堂里阅读文学经典的话题被再次提及。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面临冲击,经典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和阅读经典?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关于经典文本阅读方式和价值的思考。
培育一颗诗意的“文人之心”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有过十四种定义,其中一种是“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换,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审美趣味都会产生变化,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就曾在公开场合举过例子,一般“文学作品选”选作品的尺度是来源于文学史和文学价值的取向,前者是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后者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者之间不一定能够直接画上等号。
“例如胡适的《尝试集》,首次采用白话文写新诗,是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品,但其中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白话新诗的较高水准。
”张丽军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方向,在他看来,大学文学教育就是经典教育。
“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
”他说,像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文本的魅力,蕴含的艺术趣味,思想的丰富性,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像这样在今天经得起重读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经典。
对大学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阐释和评价的能力。
所以,张丽军认为,这些都需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要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了解作家及其艺术风格入手。
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文学经典像是一个切口,除了培养个体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和审美感知力之外,张丽军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一种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
”这颗诗意的、温柔的“文人之心”的培育,是大学中分数和成绩衡量不出来的,正是文学教育成功的深层次体现。
经典阅读,挑战多多“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接受模式,而经典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经典。
相比之下,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也更易让人感到快乐。
”作家魏新说。
经典不好读,不易读。
经典阅读也并非一件纯粹享乐的事。
通俗的意味着熟悉,由熟悉带来的愉悦,而经典的则意味着陌生、不确定、未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冒犯和疏离。
这是经典自身竖起的一层屏障。
“面对经典,不能光凭兴趣阅读。
”魏新说。
张丽军证实了这一点:在大学课堂上,学生带着规定任务必须接近这些令他们陌生的文本,就会在走近和进入之间,仍有一段距离。
张丽军谈起自己这些年教学授课中的强烈感觉,“很多学生文学史读得很多,概念了解得很好,但是经典文本却读得很少,说明他们是出于完成课业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进入经典。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在文学院开设了一门《莫言导读》课程,除了日常课程之外,还有课下组织的读书会。
他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除了阅读量比较欠缺之外,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往往停留在文学史中一些既有的价值判断上,被已有的框架约束,很难读出自己的东西。
而现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典阅读受到更多的挑战。
图片、视频、声音,抢占了感官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内容越来越讲究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在此情形下,单是阅读这一行为就成了一道门槛。
“看不了长篇大论的东西”,成了许多人后天形成的阅读障碍。
注意力日渐稀缺的当下,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别人的直接“投喂”。
此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例如三分钟看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部名著……遍观互联网渠道,所谓的名家赏析、解读,遍地皆是,无需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获取信息成了首要目的,对于经典阅读来说,则是隐患重重。
“现在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涌来,即便没有读过经典文本,也能说出一个大概来,但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注定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
”丛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一个人的阅读面似乎很广,知识面似乎很广,但其实是很多无效信息的堆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能深入到意义层面,更感受不到文学带给人灵魂上的触动。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第一步今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走进经典?在丛新强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原典本身出发,不要受太多文学史既成观念、既有研究的影响。
读一遍之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一步阅读,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学生所谓的阅读,就是只读一遍。
但读过,不等于读懂。
有效地阅读,至少要经过三五遍。
”丛新强说。
他以小说为例,读第一遍可能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才能更清楚地梳理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经过反复阅读后,对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和人类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整体性关怀才能有所体会。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
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
”张丽军说。
出于这种考虑,在课堂上,他用对话的方式开启经典阅读。
因为对话是互相启发的,只有在对话中才容易发现问题。
对于文学,答案从来不只有一个,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思考正显示出文学经典的魅力。
比方说,在带读、分析《骆驼祥子》一书时,就有同学不认同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奋斗模式的失败这一为人普遍接受的说法,而是从物质的打击这一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物质是与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挂钩的,是带给祥子踏实感与成就感的东西……物质的打击将祥子带入了迷茫、虚无和对生活理想的不信任中……从物质上的满心欢喜积累到不知所因地被洗劫一空所产生的生活幻灭感才是祥子丧失人生理想的开始……”张丽军认为,如果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或许就部分达到了。
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教授推出两本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记录了他大学教学15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经典阅读和对话的内容。
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如何在大学课堂里阅读文学经典的话题被再次提及。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面临冲击,经典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和阅读经典?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关于经典文本阅读方式和价值的思考。
培育一颗诗意的“文人之心”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有过十四种定义,其中一种是“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换,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审美趣味都会产生变化,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就曾在公开场合举过例子,一般“文学作品选”选作品的尺度是来源于文学史和文学价值的取向,前者是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后者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者之间不一定能够直接画上等号。
“例如胡适的《尝试集》,首次采用白话文写新诗,是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品,但其中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白话新诗的较高水准。
”张丽军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方向,在他看来,大学文学教育就是经典教育。
“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
”他说,像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文本的魅力,蕴含的艺术趣味,思想的丰富性,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像这样在今天经得起重读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经典。
对大学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阐释和评价的能力。
所以,张丽军认为,这些都需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要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了解作家及其艺术风格入手。
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文学经典像是一个切口,除了培养个体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和审美感知力之外,张丽军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一种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
”这颗诗意的、温柔的“文人之心”的培育,是大学中分数和成绩衡量不出来的,正是文学教育成功的深层次体现。
经典阅读,挑战多多“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接受模式,而经典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经典。
相比之下,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也更易让人感到快乐。
”作家魏新说。
经典不好读,不易读。
经典阅读也并非一件纯粹享乐的事。
通俗的意味着熟悉,由熟悉带来的愉悦,而经典的则意味着陌生、不确定、未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冒犯和疏离。
这是经典自身竖起的一层屏障。
“面对经典,不能光凭兴趣阅读。
”魏新说。
张丽军证实了这一点:在大学课堂上,学生带着规定任务必须接近这些令他们陌生的文本,就会在走近和进入之间,仍有一段距离。
张丽军谈起自己这些年教学授课中的强烈感觉,“很多学生文学史读得很多,概念了解得很好,但是经典文本却读得很少,说明他们是出于完成课业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进入经典。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在文学院开设了一门《莫言导读》课程,除了日常课程之外,还有课下组织的读书会。
他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除了阅读量比较欠缺之外,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往往停留在文学史中一些既有的价值判断上,被已有的框架约束,很难读出自己的东西。
而现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典阅读受到更多的挑战。
图片、视频、声音,抢占了感官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内容越来越讲究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在此情形下,单是阅读这一行为就成了一道门槛。
“看不了长篇大论的东西”,成了许多人后天形成的阅读障碍。
注意力日渐稀缺的当下,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别人的直接“投喂”。
此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例如三分钟看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部名著……遍观互联网渠道,所谓的名家赏析、解读,遍地皆是,无需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获取信息成了首要目的,对于经典阅读来说,则是隐患重重。
“现在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涌来,即便没有读过经典文本,也能说出一个大概来,但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注定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
”丛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一个人的阅读面似乎很广,知识面似乎很广,但其实是很多无效信息的堆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能深入到意义层面,更感受不到文学带给人灵魂上的触动。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第一步今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走进经典?在丛新强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原典本身出发,不要受太多文学史既成观念、既有研究的影响。
读一遍之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一步阅读,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学生所谓的阅读,就是只读一遍。
但读过,不等于读懂。
有效地阅读,至少要经过三五遍。
”丛新强说。
他以小说为例,读第一遍可能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才能更清楚地梳理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经过反复阅读后,对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和人类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整体性关怀才能有所体会。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
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
”张丽军说。
出于这种考虑,在课堂上,他用对话的方式开启经典阅读。
因为对话是互相启发的,只有在对话中才容易发现问题。
对于文学,答案从来不只有一个,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思考正显示出文学经典的魅力。
比方说,在带读、分析《骆驼祥子》一书时,就有同学不认同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奋斗模式的失败这一为人普遍接受的说法,而是从物质的打击这一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物质是与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挂钩的,是带给祥子踏实感与成就感的东西……物质的打击将祥子带入了迷茫、虚无和对生活理想的不信任中……从物质上的满心欢喜积累到不知所因地被洗劫一空所产生的生活幻灭感才是祥子丧失人生理想的开始……”张丽军认为,如果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或许就部分达到了。
目录
- 1 张翰郑爽视频
- 2 程嘉美全部三级
- 3 姐妹兄弟剧情介绍
- ▪ 庆余年全集免费观看
- ▪ 冰雨火电视剧未删减版
- 4 国产粉嫩小泬在线观看泬
- ▪ 何以笙箫默全集免费36集
- ▪ 美丽心灵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观看
- 5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视频
- 6 奇优影院免费观看
- ▪ 僵尸福星国语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 ▪ 美容室:特除服务7
- ▪ 十七岁在线观看高清完整版
- 7 丰满的女房东在线观看6
- ▪ www在线观看
- ▪ 坐摩托车时女生下面有反应吗
- ▪ 零和一电影
- ▪ 嘟嘟影音
- ▪ 大奥女将军
- 8 当人心遇上仁心电视剧全集在线观看
- ▪ 健身教练 全
- ▪ 爱很美味 电视剧
- ▪ 关之琳三级未删减版在线播放
- ▪ 陈情令电视剧
- ▪ 丁柔与拘交小说完整版
- ▪ 罪恶部队
- ▪ 美女黑丝网站
- ▪ 金陵往事电视剧
- 9 男人透女人全过程免费
- ▪ 寡居的一年
- ▪ 世界大战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
- ▪ 按在怀里用巴掌打到哭的视频
- 10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3d动漫
- ▪ 爱欲疑狂
- ▪ 苍月奥特曼
- ▪ 目前最好的视频网站
- ▪ 高清翡翠台
- ▪ chinese帅哥十八飞机
- 11 电影妈妈的朋友5
- ▪ 被吃小兔兔是啥感觉 知乎
- ▪ 圣元金币优惠多
- ▪ 海棠书屋入口myhtlmebookmyhtml
- ▪ 超极限扩张残虐性器小说
- ▪ 韩剧甜蜜家园
- 12 狠狠色综合图片区
- 13 妈妈的朋友4在完整视频
- 14 老男孩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无删减
3gp短片下载《3gp短片下载》由来
编辑3gp短片下载《3gp短片下载》起源